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2-8587  CN 11-2765/K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过刊目录

    2009年, 第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9-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学术专论
    读史札记
    清史纂修
    学术动态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学术专论
    清代宗族的兴学助学及其历史意义
    冯尔康
    2009, 0(2): 1-13. 
    摘要 ( )   PDF(402KB) ( )  
    宗族为维护和提高其社会地位,创造条件设立祠塾兴学,明定学规,期望众多人才的出现。依赖学田和其他公产的专门拨款,宗族采取多种形式助学。宗族兴学助学富有历史意义,对其自身是强化建设,形成培养人才的机制,从而有持续性和活力。对社会产生多方面影响:族学成为一种办学方式,系续前代宗族事业;促进地方文化教育的发展;传承、发扬前人助学传统,泽及后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江南省分治问题——立足于《清实录》的考察
    姜涛
    2009, 0(2): 14-22. 
    摘要 ( )   PDF(2595KB) ( )  
    清代的省级建制,是由督抚藩臬等职官共同组成的行政实体,牵涉地方军民财赋等多方面的建设。江南省之分治,安徽、江苏两省之最后形成,是一始于顺治、终于乾隆的漫长动态过程。但其分治大局,于康熙四年十一月(1666年初)凤阳巡抚正式裁撤,其所辖府州分隶安徽、江宁两巡抚后即已确定。其后安徽、江苏藩、臬两司的调整,均系为适应这一格局而作出的"微调"。晚清同治、光绪年间,又有变更两省疆域的建议或建立新省的举措,乃是其体制未能完全"允协"的余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江苏建省问题新探
    傅林祥
    2009, 0(2): 23-31. 
    摘要 ( )   PDF(2569KB) ( )  
    清代江苏何时建省,也就是江南省在什么时候分省,是江苏、安徽两省地方史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受到学术界长期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康熙六年前后相关史料的考辨,认为江苏建省是始于顺治十八年的左右布政使分设,以康熙六年为新设布政使命名而告完成。在建省过程中,清廷和地方督抚大员起着各自的作用。与江苏建省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只有全面、深入地解读相关史料,才能得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湖北、湖南两省的形成——兼论分闱与分省的关系
    段伟
    2009, 0(2): 32-39. 
    摘要 ( )   PDF(460KB) ( )  
    清代湖广分省与清代省制的变化息息相关,分省标准和时间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从湖广左、右布政使司分驻到改名,再到分闱,巡抚改名,湖广分省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乾隆中后期,地方志与中央官修史书开始重新构建湖北、湖南两省形成的标准和时间。湖北、湖南两省的形成时间不能简单地以某个时间点来断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研究
    张西平
    2009, 0(2): 40-47. 
    摘要 ( )   PDF(438KB) ( )  
    马若瑟是康熙年间来华的法国耶稣会士,来华后曾被白晋介绍给康熙,在京城生活了一段时期。本文从西方早期汉学的角度对马若瑟的主要汉学著作《汉语札记》做了初步的研究,分析了该书的结构、价值和影响;同时还对马若瑟用法文翻译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历史过程、学术影响做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具体文本出发,呈现了马若瑟索隐派思想的主要观点,揭示出在中国传教和向欧洲介绍中国文化问题上,马若瑟的思想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初徽州的“均图”鱼鳞册研究
    汪庆元
    2009, 0(2): 48-63. 
    摘要 ( )   PDF(2923KB) ( )  
    清顺治七年徽州府休宁县攒造的"均图"鱼鳞册延用至民国。徽州鱼鳞册以"图"为编制单位,并在首页统计"图总"的土地数字,标明一图的大四至。"图"的四至变动反映了清初里甲的局部人地调整。该册所见:地权比较分散,里长占有土地不多;业主出都者为15%;具有永佃权底面分离的田地为11.35%;塘在册登记。顺治"均图"后,徽州都图区划稳定。明清基层社会"图"反映了里甲的土地分布,而业主的土地占有与里甲人户编制并不完全重合。由清入民,"地址明确"的"图"仍是地籍编制和赋税征收单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论清代涉外司法中的“一命一抵”
    唐伟华
    2009, 0(2): 64-73. 
    摘要 ( )   PDF(2654KB) ( )  
    鸦片战争之前,司法领域的争端与冲突始终伴随着中西之间的交往。清朝统治者基于特定的政治目的,在处理华洋刑案时采用了一系列特殊的处理方式,由此激化了双方的外交矛盾。最为典型的事例就是清朝在处理华洋命案时确立的"一命一抵"原则。本文对这一特殊原则的实施与实效性进行了分析,以期揭示它在早期中西关系发展中的历史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读史札记
    清代知县的“两套班子”——读《杜凤治日记》之二
    张研
    2009, 0(2): 74-87. 
    摘要 ( )   PDF(3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嘉庆道光年间的士大夫与优伶——以“状元夫人的故事”为中心
    村上正和
    2009, 0(2): 88-93. 
    摘要 ( )   PDF(4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史纂修
    1816年英使觐见嘉庆帝纪事
    斯当东, 侯毅
    2009, 0(2): 94-105. 
    摘要 ( )   PDF(8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里斯日记中记载的礼仪之争
    依里斯, 叶凤美
    2009, 0(2): 106-128. 
    摘要 ( )   PDF(16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礼仪之争与阿美士德使团徒劳而返
    艾贝尔, 叶凤美
    2009, 0(2): 129-133. 
    摘要 ( )   PDF(2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动态
    戊戌维新与晚清社会变革——纪念戊戌变法11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毅
    2009, 0(2): 134-138. 
    摘要 ( )   PDF(2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北方农田水利史研究综述
    刘文远
    2009, 0(2): 139-152. 
    摘要 ( )   PDF(8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环境与社会运行——《华北村治》解读
    岁有生
    2009, 0(2): 153-156. 
    摘要 ( )   PDF(6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