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2-8587  CN 11-2765/K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过刊目录

    2013年, 第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3-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学术专论
    清史纂修
    学术动态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学术专论
    明清民间教门的地方化:鲜为人知的黄天道历史
    曹新宇
    2013, 0(2): 1-25. 
    摘要 ( )   PDF(3465KB) ( )  
    从 20 世纪 40 年代末李世瑜调查黄天道以来,学界已经注意到,黄天道不仅是明中叶民间教派的代表,而且对众多明清华北民间教派以及江南的斋教,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笔者从多年调查所获口述资料、民间传说、乡村戏剧,以及大量珍贵黄天道文献入手,首次澄清黄天道在华北乡村社会 400 多年来的历史脉络。本文不仅是对李世瑜调查的再研究,而且从微观上考察了民间教派 “地方化”的历史状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广东梅菉镇的空间结构与社会组织
    吴滔
    2013, 0(2): 26-43. 
    摘要 ( )   PDF(2525KB) ( )  
    明中叶以后,华南沿海及其腹地在海外贸易、山区开发等因素推动下,市场的整合度越来越高,一些沿海的商业聚落应运而生。位于粤西高州府有着 “小佛山”之称的梅菉镇即是其中的代表。本文探讨了从明清之交地方动乱到清中叶以后社会秩序重组期间梅菉镇空间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社会权力结构的演化轨迹,揭示出不同人群在这一特定时空中所结成的社会网络以及梅菉与更大区域之间的复杂关联,由此可使我们加深对明清时期的市场网络和华南市镇社会史的理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前期徽州图甲制的调整——以都图文书《黟县花户晰户总簿录》为中心的考察
    黄忠鑫
    2013, 0(2): 44-55. 
    摘要 ( )   PDF(2462KB) ( )  
    清代图甲制的调整,从名称与性质上可以区分为 “均图”和 “增图”两种。现存都图文书《黟县花户晰户总簿录》与其他资料,展现了清代前期黟县 “增图”的时空进程及在这一过程中小姓、地方大族与官府之间的博弈。同时,黟县大量存在的寄庄户、佃户和邻县移民等人群,使得该县在户籍管理上区分为花户和晰户两种,部分晰户构成了嘉庆 “增图”的基础。通过对于黟县的个案分析,既体现了清代图甲制调整在各地具体实施的复杂情况,也表明了将 “图”作为基层地籍与户籍管理节点的趋势和局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道光朝苏州荒政之演变:丰备义仓的成立及其与赋税问题的关系
    赵思渊
    2013, 0(2): 56-71. 
    摘要 ( )   PDF(3150KB) ( )  
    十九世纪前半叶是苏南地方社会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这里遭受频发的自然灾害的严重困扰,另一方面当地由于赋税制度的弊端而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之前由官方主导的荒政制度衰落了,地方政府与民间都在寻求新的灾荒救济措施以应对这一特殊时代。因此,荒政在道光朝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是商人、高层绅士大量兴建义庄,并更多地介入灾荒时期赈厂的经营,另一方面,是官方建立了新的仓储制度,即丰备义仓。出于规避超额税负的目的,一批普通绅士将土地捐入丰备义仓,这形成了义仓的经济基础。因此,丰备义仓是得到普通绅士支持并由布政使监管的新型仓储制度。丰备义仓制度的出现,是地方政府自我制度革新的努力,也体现了财政危机背景下,地方政府与绅士之间的竞争与相互利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辛亥革命时期的江皖大水与华洋义赈会
    朱浒
    2013, 0(2): 72-87. 
    摘要 ( )   PDF(3097KB) ( )  
    辛亥革命渐入高潮的 1910 至 1911 年,江、皖两省同时遭遇严重水灾。中外社会人士针对这场水灾而合作发起的华洋义赈会,在清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和袁世凯政府三方政权急剧转换的动荡时局中,始终专注于开展赈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三个政权的赈灾投入都严重不足的状况,对此次水灾没有引发大规模社会风潮发挥了一定作用。因此,探讨这段历史,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灾荒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正确把握这一时期华洋义赈会的发展脉络,既要同时顾及本土化和国际化两个维度,更要重视当时中国社会变迁进程所造就的特殊发展契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滇铜、汉铜与清代中期的汉口铜市场
    杨煜达
    2013, 0(2): 88-100. 
    摘要 ( )   PDF(3096KB) ( )  
    金属铜的生产贸易,是清代全国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档案和其他文献资料,考察了清代中期汉口铜材市场的来源、规模、价格、用途等情况,尤其着重分析了 1766—1779 年间汉口的铜业危机。从研究可知,汉口商铜规模在乾隆朝中期已经达到了每年100 万乃至200 万斤以上,除部分供应政府铸币外,用途主要还是民间铜器加工业。其来源主要是云南私铜,这说明云南私铜的规模很大。非法的私铜从云南来到汉口,变成了合法的汉铜,这表明商铜的存在有助于钱法的顺畅流通。汉铜市场的存在和发展,表明了当时全国统一的商铜市场的存在和规模,也说明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自由的全国性金属市场的需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初苏州八旗驻防探析
    王刚
    2013, 0(2): 101-106. 
    摘要 ( )   PDF(2874KB) ( )  
    顺治十八年,清廷为应对郑成功等反清势力的威胁,派祖永烈率汉军八旗进驻苏州,以加强江南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苏州八旗驻防官兵人数约为数千人,驻营于苏州城北部。祖永烈所部军纪败坏,八旗军圈地占房,强行驱赶居民等行为,对当地社会经济造成较大的冲击与破坏。苏州八旗军的军费开支也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康熙三年,由于反清武装对江南的威胁减轻,清廷重新调整了军事部署,并将苏州八旗驻防裁撤。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方以智晚节考补
    曹刚华
    2013, 0(2): 107-116. 
    摘要 ( )   PDF(3095KB) ( )  
    《浮山志》是清初由方以智弟子等所编的一本反映浮山佛教地理文化的志书,其中收录了很多方以智与浮山地区士绅文人之间来往书信和唱和诗文,是研究方以智的重要资料文献。本文主要以 《浮山志》为主,结合其他相关史料,对其晚年与浮山紧密关系这一问题再做探究,并利用其中史料互证和补充余英时先生 《方以智晚节考》的若干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古学统与经世诉求——张之洞创建广雅书院的学派背景
    陆胤
    2013, 0(2): 117-127. 
    摘要 ( )   PDF(3295KB) ( )  
    清代道咸以降,经阮元等主导,诂经精舍、学海堂为代表的经古书院蔚成风气。但在晚清危急局势的逼迫下,以汉学考据见长的经古书院体制,亦不得不有所更张。张之洞督粤期间创建的广雅书院,即兼有 “经古”与 “经世”的双重取向。借助地利之便,陈澧一派的粤学正统被张之洞援引为书院创立的资源,“东塾学派”成为张之洞周边学人圈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此同时,梁鼎芬等东塾后学却截断了从阮元到陈澧的连续脉络,在汉学考据的传统之外,重新发掘以学术影响世道人心的新学统。本文关注张之洞及其幕僚创建广雅书院的学派背景,借重 《赵凤昌藏札》、《广雅书院文稿》等史料还原细节,尤其注意张之洞系统与阮元以来经古书院传统展开的对话。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性近习远”说与十七世纪的儒学嬗变——论“习”之思想史意义
    陈叙
    2013, 0(2): 128-134. 
    摘要 ( )   PDF(3245KB) ( )  
    《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章是儒家人性思想的活水源头。明清儒者重释此章,作为性一元论挑战性二元论的原典依据,以习恶说取代气恶说———探究恶之来源问题,由此突显 “习”在人性论上的重要意义。从 “性近习远”章管窥这一思想嬗变,考察 “性近习远”说地位的升降以及其中“习”论之走向,不仅有助于厘清 17 世纪宗孔反朱思潮的发展脉络,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儒学向重习、重工夫、重人为实践方向转折的内在理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史纂修
    简析邓凯和《也是录》
    吕振宇
    2013, 0(2): 135-142. 
    摘要 ( )   PDF(324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出使条规》与蒲安臣使节团
    尤淑君
    2013, 0(2): 143-151. 
    摘要 ( )   PDF(33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动态
    概念、总体史与解读中国——《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明
    2013, 0(2): 152-156. 
    摘要 ( )   PDF(322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