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2-8587  CN 11-2765/K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过刊目录

    2013年, 第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11-15
    上一期    下一期

    学术专论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学术专论
    旗籍朝鲜人安氏的家世与家事
    刘小萌
    2013, 0(4): 1-19. 
    摘要 ( )   PDF(259KB) ( )  
    旗籍朝鲜人安尚仁(安尚义、安三)与安岐(安麓村)父子,因兼有康熙朝大学士、满洲权贵明珠的大管家、大盐商、社会公益家、慈善家、收藏鉴赏家等多重身份而独具特色。本文重点考察安氏的家世与家事,认为:安氏来华,应在明末清初(十七世纪三四十年代),途径则为被掳入旗。安氏世为明府总管,两者形成荣损与俱的特殊关系。本文并从经营盐业、景德镇烧瓷、重筑天津城、安图被诛、安岐的收藏等五方面,考察了安氏的家事。文末指出,安氏身份的准确定义,应为正黄旗满洲下包衣朝鲜人(家仆朝鲜人)。有关安氏的史迹,为考察清代满洲贵族家庭内部的主奴关系、八旗内部的多民族关系、旗人与民人的关系乃至中朝(韩)关系等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高宗生母改姓考
    冯剑辉
    2013, 0(4): 20-28. 
    摘要 ( )   PDF(318KB) ( )  
    清高宗生母熹妃的姓氏,在其生前的官方文书中就已经出现了歧异。黄之隽文集中保存的熹妃册文底稿,进一步证实了熹妃本为汉姓钱氏,更改为满姓钮祜禄氏是清世宗为确保高宗继位采取的措施。熹妃姓氏变更过程中的种种细微曲折之处,折射了清朝最高统治者的微妙心态,也成为有关高宗身世各类传说的直接源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地方社会的诉讼实态
    吴佩林
    2013, 0(4): 29-40. 
    摘要 ( )   PDF(178KB) ( )  
    对清代地方社会的诉讼实态,由于史料的来源和分析的视角不同,现有的研究得出了"反诉讼社会"、"诉讼社会"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反诉讼社会"论者站在官方的立场,运用官箴、典籍一类的文献,更多的是表达了官民对无讼社会的理想诉求;而"诉讼社会"论者则是爬梳档案、方志、县官记录一类更接近民众实际生活的数据,力求探知到当时地方诉讼的实际状态。"反诉讼社会"论作为上层的政治理想无可厚非,事实上,官方为实现这一理想,也有一系列的制度设计;而检讨"诉讼社会"论,疑问不少。"健讼"、"无讼"实则是一个话语的表达,官方及书写者关于"健讼"的描述与"无讼"一样,是一个基于道德和现实层面的价值判断,它并非指可以测算的诉讼规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藩院题本中的蒙古发遣案例研究——兼论清前期蒙古地区司法调适的原则及其内地化问题
    关康
    2013, 0(4): 41-54. 
    摘要 ( )   PDF(452KB) ( )  
    本文利用清朝前期理藩院满文题本中的蒙古发遣案例,以发遣刑在蒙古地区的适用、变化为视角,阐述清政府将这一刑罚推行到蒙古地区的原因和实践情况,以及因应蒙古社会的变迁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一个侧面揭示蒙古地区法律内地化的社会背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乾隆朝粥赈制度研究
    周琼
    2013, 0(4): 55-65. 
    摘要 ( )   PDF(166KB) ( )  
    粥赈作为清代灾荒的辅助性赈济措施,在灾荒及贫民赈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乾隆朝制定了较完善的粥赈制度,发挥了积极的赈饥功效,也因吏治腐败、制度刻板及管理缺陷引发了诸多弊端,粥厂分布不均也在客观上影响了粥赈的社会效果,而无偿粥赈对社会公共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也使完善的荒政制度出现了极大的成效逆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末知识分子的“新中国”构想
    王玉玲
    2013, 0(4): 66-77. 
    摘要 ( )   PDF(188KB) ( )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清王朝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救亡"和建立"新中国"①成了近代以来知识分子们思考的主题。自清朝末期康有为提出"新中国"一词后,经改良派、立宪派和革命派知识分子的传播和发展,"新中国"成为清末知识分子共同构筑的一个流行词和国家理想,成为近代思想史上重要的一笔。"新中国"之"新"是区别于"中国古代王朝"涵义的"旧中国"而言的,是指"中国"进化成"近代完整国家"以后形成的"新国家"。清末知识分子们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提出了各种形态的"新中国"构想,本文将试着展现清末知识分子对"新中国"构想的提出、发展和变化历程,揭示不同时期"新中国"具有的不同涵义,以及"新中国"与同时期相关表述的不同特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康有为改组“保皇会”前后史事考辨
    王大文
    2013, 0(4): 78-89. 
    摘要 ( )   PDF(187KB) ( )  
    1899年7月20日,康有为在加拿大创立"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简称"保皇会"。在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后,1906年10月,康有为设想改保皇会为国民宪政会(党)。①同年12月,熊希龄主张改名为帝国宪政会并同梁启超商讨改组方案,康有为接受梁启超、熊希龄的方案。1907年3月,"帝国宪政会"、"中华帝国宪政会"正式成为康有为等人新的身份标识。清廷党禁的持续、革命形势的变化和帝国宪政会的自身局限等多种合力,造成了保皇会第一次改组后即面临认同危机:革命派等其他政治势力未接受其新形象,帝国宪政会内部也没有形成新的完整的身份认同。1912年,康有为等计划改帝国宪政会为国民党,此计划最终夭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朝鲜洪大容《乾浄衕会友录》及其流变——兼及崇实大学校基督教博物馆藏本介绍
    夫马进, 张雯
    2013, 0(4): 90-103. 
    摘要 ( )   PDF(564KB) ( )  
    朝鲜洪大容的《乾浄衕会友录》与《乾浄笔谭》,是18世纪东亚地区诞生的一本奇书。它们不仅是中朝文化交流史研究最重要的史料之一,更是解读当时中国士大夫心态和生活世态的贵重史料。《乾浄衕会友录》是洪大容回国后立刻编纂的北京交友记录,但因原本佚失,所以韩国学术界代用之以《乾浄衕笔谈》。但是《乾浄衕笔谈》是20世纪之后编纂的杜撰品,而《乾浄笔谭》则是洪大容在《乾浄衕会友录》基础上亲自改编的。3册《乾浄衕会友录》中的第2册现存于崇实大学校基督教博物馆。对比《乾浄衕会友录》、《乾浄笔谭》、《乾浄衕笔谈》,以及参考洪大容韩语版的《乙丙燕行录》与李德懋的《天涯知己书》,可以揭开《乾浄衕会友录》中的部分内容被改编的具体过程。  AbstractFilter('ChDivSummary','ChDivSummaryMore','ChDivSummaryReset');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西布鲁特分界考
    陈海龙, 冯勰
    2013, 0(4): 104-110. 
    摘要 ( )   PDF(528KB) ( )  
    布鲁特,古称"坚昆"、"黠戛斯"、"吉利吉斯",今称"柯尔克孜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清朝官方文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嘉庆《重修一统志》(下文简称《西域图志》、《一统志》)等,将布鲁特分为东西两部。学术界一致认为清朝以河流作为东西布鲁特的分界,但在哪条河是界河的问题上又存在很大的分歧。苗普生认为"以天山及纳林河为界,布鲁特又分为东、西两部分,天山、纳林河以北为东布鲁特,天山、纳林河以南为西布鲁特。"①马文华则认为"能在这一地区将布鲁特分为东西两个地区的只能是纳林河支流博什博勒齐水(今阿拉布加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新疆遣勇考
    鲁靖康
    2013, 0(4): 111-119. 
    摘要 ( )   PDF(146KB) ( )  
    新疆地处极边,乾隆中期以后始终是安置遣犯的重点地区。根据文献记载,清代新疆对遣犯的役使方式有种地、当差、为奴三种①。事实上,除此之外,遇有战事,如八旗、绿营、回兵等常设军队不敷调遣或作战不力,清政府还会征调遣犯参加军事行动。这些应征的遣犯即被称作"遣勇"。目前学术界关于清代新疆遣犯的研究很多,而对遣勇的研究极少②。作为一支特殊的武装力量,遣勇的出现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对新疆的军事、社会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清代新疆历史的认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的世子长子问题
    杜家骥
    2013, 0(4): 120-125. 
    摘要 ( )   PDF(123KB) ( )  
    清代承袭以前中原汉族王朝之制,将宗室亲王一子封为世子、郡王一子封长子,又曾将世子、长子列入宗室所封的爵等之中,世子列在亲王之下、郡王之上,长子列在郡王之下、贝勒之上①。但传统的世子、长子并非爵称,也不是爵位,所以世子、长子究竟算不算爵,是否应列入爵等之中,即使清朝官方的政书也记载不一,有的列入,总计为十四等爵,有的不列入,为十二等爵(详见后述),这样的两种处理办法,令今人莫衷一是。现在纂修新清史,在典制、史表等 。 AbstractFilter('ChDivSummary','ChDivSummaryMore','ChDivSummaryReset');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瑞典国记略》作者考
    贾浩
    2013, 0(4): 126-129. 
    摘要 ( )   PDF(229KB) ( )  
    数年前,辛德勇发现了一部名为《瑞典国记略》的清末珍贵写本,该书是晚清时期一名官员赴瑞典考察后根据亲身观察所撰写的进呈本考察报告,辛德勇称其在中国认识瑞典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并专门撰写《中国对瑞典国最早的全面记述——述清末写本〈瑞典国记略〉之历史由来》①一文介绍了此书的内容。略为遗憾的是,由于该书没有署名,辛德勇就作者究竟为谁做了几种推测,但尚未得出结论。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与他书对比,对《瑞典国记略》。 AbstractFilter('ChDivSummary','ChDivSummaryMore','ChDivSummaryReset');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2年清史研究评述
    陈支平, 刘婷玉
    2013, 0(4): 130-143. 
    摘要 ( )   PDF(2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2清史论文索引
    王绪芬
    2013, 0(4): 144-156. 
    摘要 ( )   PDF(4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