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管: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ISSN 1002-8587  CN 11-2765/K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过刊目录

    2009年, 第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9-08-15
    上一期    下一期

    学术专论
    学术动态
    读史札记
    清史纂修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学术专论
    村民与镇民:明清山西泽州的聚落与认同
    赵世瑜
    2009, 0(3): 1-18. 
    摘要 ( )   PDF(432KB) ( )  
    明清时期山西东南泽州地区的镇的发展,在某个层面上看并不落后于江南,其聚落发展的历史也很悠久,但它与村落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它形成之后,并不一定在空间上独立于原有的村落,使我们可以"巨村为镇"概括其特点。在此过程中,当地人如何称呼本地、如何称呼本地人,而非仅仅根据外人或后人的判断,也是我们认识村、镇性质及二者关系的重要方面。出于对村镇一体关系的认识,与其说将这里的镇与村的关系概括为"市场共同体",不如概括为以社为核心的"地缘共同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北乡村的堡寨与明清边镇的社会变迁——以河北蔚县为中心的考察
    邓庆平
    2009, 0(3): 19-27. 
    摘要 ( )   PDF(414KB) ( )  
    堡寨是中国乡村社会一种常见的防御性聚落形态,明清华北乡村修筑过大量的堡寨,它们浓缩了华北边地数百年间的历史变迁。本文以河北蔚县作为华北乡村堡寨的个案,通过对它的研究,细致展现伴随着明清边镇战和局势、卫所制度、地方社会的变迁,乡村堡寨的修建、类型、功能、组织管理以及象征意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此同时,也可考察乡绅力量的介入以及乡民观念的转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康熙朝的督抚与地方钱粮亏
    刘凤云
    2009, 0(3): 28-38+106. 
    摘要 ( )   PDF(2659KB) ( )  
    清康熙朝中后期,地方钱粮亏空成蔓延上升的态势,考诸亏空原因,它与地方财政、仓政,以及吏政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地方没有"存留公项"的自主财政,仓储规则也缺乏适时的监管机制,这些都为不法官吏婪赃提供了方便。对此,督抚在被寄予直省守土之责的同时,对钱粮的监管与查处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个人的廉洁与才干并不能杜绝亏空的发生,因失察、徇庇、挪用等涉案钱粮亏空受惩的督抚不乏其人。所以,在制度缺陷已然亏空之源头的情况下,钱粮亏空在康熙朝成不可遏制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乾隆朝钱塘江海塘工程经费问题研究——兼论十八世纪清朝政府职能的全面加强
    和卫国
    2009, 0(3): 39-48. 
    摘要 ( )   PDF(2603KB) ( )  
    乾隆朝,钱塘江海塘工程不仅实现了"民修"到"官修"的转型,而且为了实现"一劳永逸"的目标,清朝政府不惜帑金,大规模修筑鱼鳞大石塘,至乾隆末年海塘工程体系终于建立起来。中国历史上,治水历来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工程经费投入往往体现出政府执行相关职能的强弱和积极性的高低。以经费问题为引,以国家的视角考察钱塘江海塘工程,并结合相关研究,将会展示出十八世纪政府职能全面加强的历史图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龚自珍论“六经”与“六艺”——传统学术知识分化的第一步
    张寿安
    2009, 0(3): 49-61. 
    摘要 ( )   PDF(2751KB) ( )  
    "中国近代知识转型"是近年来学界新兴的重要议题。欲探讨中国近代知识转型,除了分析近代西方科学式知识如何在中国建构之外,中国本身的转变绝对是不可忽略的议题。清代学术位居近代转折之关键,其学术特色与认知,代表前近代学者对传统学术及其发展之重要反思。本文就以晚清重要学者龚自珍为焦点,说明他如何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史观点,上溯《汉书.艺文志》,分判"六经"与"六艺",一则为经学的千年传统厘出一个统序,建立起经学学术史观;进而梳理出六艺的知识系统,并直接与乾嘉以降所新兴的专门之学分相属系,勾勒出六艺之学的专业分化。这个观察,不仅说明传统经学在前近代中国所呈现的分化情形,也展现出清儒对传统学术所作的初步知识层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何如璋与早期中日琉球交涉
    戴东阳
    2009, 0(3): 62-76. 
    摘要 ( )   PDF(960KB) ( )  
    光绪元年(1875)日本挑起阻贡事件后,清政府的对琉政策由被动而主动,一个重大的促动力是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的积极建议。本文深入考察了何如璋的琉球建议,及其促使清政府对琉政策发生转变的前因后果。进而深入考查了何如璋在东京与日本政府的具体交涉,认为所谓的"暴言事件"(即照会事件)的出台,与寺岛宗则、森有礼为代表的日本方面的操作有一定的关系。户玑回国后,何如璋对琉球问题的关注并未就此打住,而是继续为重议球案作了不少努力。本文对现存何如璋琉球论著的写作时间,也作了相应的考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估郎世宁的使命——将意大利绘画风格融入清朝作品
    马可?马西罗, 毛立平
    2009, 0(3): 77-85. 
    摘要 ( )   PDF(484KB) ( )  
    耶稣会士郎世宁于1715年至1766年供职于清廷内务府期间,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文化融合在一起:欧洲艺术风格是这位艺术家所受的基础训练,中国艺术风格则促成了他的职业成就。本文在分析郎世宁意大利基础训练及绘画知识的同时,也分析了其在清廷的代表作品,以提供这位画家在中国进行文化融合的基本框架。郎世宁的文化融合证明,他所接受的意大利基础训练与其后来作为宫廷画家所取得的成就之间,有着深远的联系。本文讨论了郎世宁全部绘画作品中不同元素之间相互关联的动态系统。这些相互关联的元素主要包含三方面的背景:绘画的、政治的以及感性的,分别与三种绘画流派有关——风景画、肖像画以及通景画,这一点对于理解郎世宁的事业至关重要。从更广义的角度讲,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展示郎世宁的艺术生涯,有助于我们勾勒出18世纪促成中国与欧洲文化艺术碰撞中的联结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史料与清前中期中俄关系再研究
    曹雯
    2009, 0(3): 86-94. 
    摘要 ( )   PDF(547KB) ( )  
    当今世界以经济主导社会。然而在一个凸显政治道德的中国传统社会里,经济却永远处于为政治目的服务的次要地位。很不幸的是,迄今为止,大多数关于近代社会到来抑或到来前夕的中国对外关系方面的历史叙述,却忽略了上述事实。例如,清前中期阶段的中俄关系并非双方处于均势状态,在更多情况下,可以说由清朝在操纵。笔者借助重新查阅清官方典章资料和利用新近内部出版的资料集《故宫俄文史料》,重新阐明清朝立场下的中俄关系状态,以及清朝操纵中俄关系所要发展的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教士进贡与乾隆皇帝的西洋品味
    董建中
    2009, 0(3): 95-106. 
    摘要 ( )   PDF(342KB) ( )  
    通过进贡赢得中国最高统治者的好感,是利玛窦开创的传教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宫中进单》中的传教士进单,总结出乾隆朝西洋传教士的三种进贡类型:一是通过地方官员的进贡,二是新到京传教士的进贡,三是在京传教士以臣下身份在节庆时的进贡,进而指出进贡是传教士的一种集体行动,并探讨了传教士在乾隆朝特殊环境之下进贡时的憎恨、企盼,甚至感激的心理。本文结合其他材料,通过进贡透视了乾隆皇帝的西洋品味,着重探讨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对西洋奇物的好奇,二、对西洋器物的广泛兴趣,三、对西洋绘画的持久兴趣。进贡是一种交往形式,进贡中传教士与乾隆皇帝各怀目的,但进贡本身已注定不是一种平等的交往,一切都由乾隆皇帝所决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光绪皇帝的英语学习与进入清末宫廷的英语读本
    邹振环
    2009, 0(3): 107-115. 
    摘要 ( )   PDF(621KB) ( )  
    本文通过中外文献中零星的记述,考证出光绪皇帝学习英语的准确时间是在光绪十七年(1891)十月廿五日(11月26日)前开始的。留美学生颜永京曾作为光绪英语教师的候选人,1891至1894年间正式担任光绪英语教师的是京师同文馆的毕业生张德彝和沈铎。光绪的英语自学过程一直持续到1908年前后。作者还分析了光绪皇帝当年在宫廷中使用过的英语辞典《华英音韵字典集成》和《英华大辞典》,英语读本《华英进阶全集》等。并就光绪皇帝学习英语对于皇族外语教学和整个社会外语学习的影响与意义,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动态
    西方人眼中的清代中国与清人眼中的西方——“互动与交流:西方人与清代宫廷(1644—1911)”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孙喆
    2009, 0(3): 116-120. 
    摘要 ( )   PDF(2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读史札记
    《读史纠谬》与历代正史
    瞿林东
    2009, 0(3): 121-127. 
    摘要 ( )   PDF(24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史纂修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之死与美国政府的反应——兼论光绪死因
    崔志海
    2009, 0(3): 128-136. 
    摘要 ( )   PDF(6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慈禧光绪的恩怨情仇——兼论光绪之死
    王道成
    2009, 0(3): 137-143. 
    摘要 ( )   PDF(18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察存耆《光绪之死》一文的考释
    钟里满
    2009, 0(3): 144-156. 
    摘要 ( )   PDF(6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